81/改造

  悬在心头的铡刀终于落定。
  那三封一样的报丧信,原来埋下的是这份答案。
  杜蘅从来没有想过,有一天需要向嬢嬢证明她就是她自己,她就是眉眉儿。
  她的证词一片空白。
  邓菊英拉着她的手,走到嬢嬢面前,用对孩子说话的语气,一个劲儿地引导后者,没有直接点出答案。再想想,再看看,仔细看看,像谁?很像的,小姐,见着人总该记起来了吧?
  一场临时大考突然袭击。
  嬢嬢满脸紧张,戴上老花镜,仔细把脸嫩的小姑娘辨认一番,面孔上的不安逐渐变成难为情。越想不起来,越是难为情。
  心太软的人,连使对方期待落空都认为自己要兜后果。
  杜蘅压制情绪,轻声说:“没关系的,想不起来也没关系。”
  两个没关系。
  一个给嬢嬢,一个给自己。
  暂时哄一哄心里那个不被亲人相认,伤心流泪的小女孩。
  满屋是肉汤的鲜香,光闻着就很温馨。邓嬢嬢连忙张罗,招待他们坐,都坐,别站着说话。又把十二瓦的小电扇拿出来,问他们热不热。
  杜蘅不时去看,嬢嬢在边上,没了往年当家主母的闲淡,肢体只剩紧张,不知道该拿两个陌生客人怎么办。
  连杜蘅这个名字,对嬢嬢而言也是新的。
  “你也姓杜?”
  “嗯。”
  “蛮好。”
  老人家松弛一笑,眼底如婴儿般纯净,满脸的识趣,知好歹,看人的样子很和蔼。就算发生过一场窘迫辨认,也不妨碍。
  整个世界对她而言一直是新的。
  面前的孙女也是新的。
  新成个陌生人。
  “吃不吃红薯干?”
  “好,谢谢嬢嬢。”
  “不谢,我给你拿啊。”
  嬢嬢高兴起身,跛几步,裤管一晃一荡走到挂着领袖像的桌子前,“你们年轻人牙口好,吃得动。”
  走路比以前利落许多。
  也许因为杜家老宅的围墙不存在,天大地大,腿脚反而争气了。
  这间屋子一眼看得完。
  处处有节俭的痕迹。
  左手是厨房,右手是单一间的卧房,门玻璃后挂一排布帘子,花格子布,大概是哪件旧衣上裁下来的。
  杜蘅面前是张小饭桌,四张椅子谁和谁都没有血缘关系,各有各的面貌。
  刚才陈顺坐下,长手长脚无处安放的一幕,使这个桌子变得比它本来面目更小许多。
  这会儿他在厨房帮忙。
  在瘦小的邓菊英面前,在几乎只够两人并排站的小厨房里,陈顺简直为自己的高大健壮感到惭愧。他一个人,就快把厨房塞了个满当。
  炉子边上放着一碗咸菜疙瘩,还有吃剩的半块腐乳。对客的招待越是丰盛,越让他过意不去,袖子一迭,只管把活包揽上身。
  “我来。”
  “没事。”
  他嗓音浑厚,一步一来回,正在说柴不够的话他去院子里劈些,稀煤大可以放着,这阵子捏煤球的活儿留给他做。
  邓菊英一愣一愣的,跟在他身后,道歉似的道谢。
  “尝尝看,很甜。”
  哪怕几条红薯干,精细大半生的嬢嬢还是用干净帕子包好。
  杜蘅还不知道在北京红薯比较难买,一来货,粮店就排老长的队,所以这是家里最拿得出手的零嘴。
  嬢嬢指着粱顶,诚实又羞赧。
  吊在上面的篮筐其实还有半罐糖精,一些受潮的米花,口味不好,不能拿来招待。
  东西总舍不得吃,放着放着都放坏了。
  老人家的坏毛病,让你见笑了。
  杜蘅静静听着,不时回应几句。
  期间,视线没有离开过嬢嬢的眼睛。
  这是一双盼久的眼睛,深凹着,盼死了绝望,只剩希望独活,希望使老妇人看起来这样单纯。
  从前两人之间隔的是八仙桌。一过盛夏,核桃应季,榨出的核桃油嬢嬢会先给木家具吃。祖父书房博古架,饭厅八仙桌,红木香案,檀木茶几全都有份。
  吃过油,木体光亮,散发一股清香。
  嬢嬢在桌子那头,叮咛她先把白糖莲子粥喝完,西文图书等会儿再看。
  一声声的眉眉儿。
  伴着核桃油的香。
  记忆小柜发出蜂鸣,核桃油的香气、刨花油的茉莉清香、嬢嬢掌心绿苔藓般的湿意,气味记忆大爆发,显得现在经历的一切更不真实。
  这顿饭,杜蘅一直记不清滋味。
  只记得吃的是馄饨。
  两个老人总让他们多吃些,不够还有,给陈顺装馄饨用的是山西面馆的青花大碗。另外装两碗,给对屋的男孩带走。
  饭后吃过药,嬢嬢药困发作。
  杜蘅和陈顺在院子里帮忙捏煤球,过了一会儿,听见关门响,邓菊英走出来,打了盆清水给他们洗手,让他们别累着,歇口气。
  院子里没人,门一关,邓菊英的称呼随之改变。
  孙小姐,孙姑爷地喊。
  陈顺听不懂温州话,杜蘅一解释,他坐立不是。事后问起才说,知道她是读书人,祖祖辈辈有大学问,那当口,更觉得配不上她。
  竟不是害怕她地富反坏属性。
  两个老人日子过得淡,柴火煤球这些东西备得松散,所以杜蘅和邓菊英说话,陈顺在边上没停手,继续给老人家预备日常用物。
  大白日,四周静杳。
  近几年被军代表、革命小将、好人民群众给踏伤的胡同肠子还在养伤,这里的人十有八九大气不敢出。
  空气里全是识时务,不张扬。
  对屋门前摆着空无一物的鸡笼,鸡毛还在地上,鸡没了。
  邓菊英见杜蘅在看,马上解释。
  因为反革命学术权威家的鸡指定不是什么好鸡,前天给街道居委会大妈煞有其事压走了。用柴火和铁锅两大刑具,没准还有大葱油酱,好好盘问,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改造。
  又说:“小姐的肺炎发现及时,多亏他家。”
  指的是对屋那位反革命学术权威,胸外科女医生。
  丈夫下干校好几年。
  妻子不久前才被请去学习。
  男孩是他们的孩子,爹妈不在家,孩子的饭一直是两个老人管,孩子可乖着呢。
  “嬢嬢不认得我。”
  杜蘅是平静的。
  审讯过后,已经没有什么事能让她大惊失色。
  无常在这时代,恰恰是正常。
  “好几年了。”邓菊英说,“有时真糊涂起来,总说要给明少爷和你写信,报姑爷的大丧。信往邮局门口的邮筒一丢,回来几天后,又把写过信的事给忘记,再写一封。小姐的忘病怪得很,起初是在街上看见你妈妈不认得,后来,拿着明少爷的照片,问我这人是谁。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